(通讯员杨朝晖)5月23日上午,国家级领军人才、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来明教授应邀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开展题为“国家不幸书家幸:明清易代之际的书法家傅山”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曾绍皇教授主持,吕双伟教授、李华老师及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的三十余名研究生参加。
讲座伊始,曾绍皇教授对余来明教授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并向在场师生介绍余教授的研究方向及学术成果,分享余教授与我院之间的深厚渊源。
余教授首先从选题缘由出发,以“易代世变下士人的出处选择存在怎样的复杂情形”“在历史宏大叙事的框架中文学创作因何而发生”两个问题来引出本次讲座的核心,即以书法家傅山为例体察易代士人及其文艺创作的复杂性。稍后,他从“傅山和他的时代”“作字先作人”“傅山书法的多面世界”三方面入手,通过详细考证傅山的事迹背景、追溯其书法创作渊源、对比其书法窥仿对象等具体方法,详实地为在座师生带来了一场探寻易代文人的文化之旅。在谈到傅山“科举应试”“临池学书”的早年经历时,余教授特意为到场师生详细解读了傅山《如何先生传》一文,对比魏晋诗人阮籍的《大人先生传》来说明傅山在青年时期已有“明于礼义而陋知于人心”的自我认知,这为其在明亡入清后“改黄冠装,衣朱衣,居土穴”的选择埋下了伏笔。在讲到傅山的学术选择时,余教授着重强调了傅山由青年时期师法赵孟頫到中年亡国后以颜真卿为圭臬的书法路径,指出:“明清易代士人傅山形成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书人合一的书法创作观念,这与其所经历的时代变迁有紧密联系。”此后,余教授又详细解读了傅山的一些书法作品,并将其上千幅书法作品按内容不同归为交往应酬之作、寄寓抒情之作等不同类别,使在场师生更为清晰、深入地了解书法家傅山的有为之作。最后,余教授指出,作为经历明清易代之变的士人傅山在出处、文艺创作上的选择体现出传统士人气骨慷慨的精神,但同时朝代更迭所带来的现实困境又让傅山在立世与创作上带着“世俗气”,因此在探究傅山的文艺创作上应该充分考虑其多面性与复杂性。
李华老师对本此讲座进行了最后总结,对余教授的莅临表示了再次感谢,并分享了她对本此讲座的感想。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