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张冀教授应邀做客文学院“智慧之光”学术名师讲座

发布人:日期:2025-06-09 17:37浏览数:

2025年6月4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冀为文学院学子带来题为《青春想象与解构青春——关于五四、鲁迅的非典型思考》的讲座。本次讲座在文学院213教室举办,由文学院张弛副教授主持。文学院张森老师、许永宁老师及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一同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张冀教授以鲁迅、郭沫若、郁达夫、丁玲等为例,指出在20世纪“青春想象”的时代风潮中,这些作家的青春叙事呈现出一定的悖论性:一方面呼唤个人主体的建构与现代民族国家的重构,另一方面却借由迷惘痛苦的青春言说与对启蒙效力的质疑,解构着“青春想象”的神话。由此,张冀教授提出他的观点,此一“青春想象”和“解构青春”的悖论,恰恰是我们回望五四、重审鲁迅等知识分子思想状态的契机。

接着,张冀教授从五四的思想资源、为人生而艺术、改造国民性三个方面展开他对五四与鲁迅文学的非典型思考。他提到,启蒙主义是五四新文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但知识精英与普通民众的隔膜仍然使得启蒙效果微弱。而“为人生而艺术”这一主张,则来源于传统的底色、日本的体验、西方的想象与苏俄文学的影响,它与“为艺术而艺术”共同服务于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学的终极艺术追求是改造国民性,但在鲁迅这里,“改造国民性”仍然有其脆弱性,显现出一种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悖论,相比于“青春想象”,鲁迅如何“解构青春”是更值得后来者直面并反思的问题。

随后,张冀教授以鲁迅的《呐喊》《彷徨》诸文本为例,进一步剖析了中年鲁迅对青春话语的解构和对思想启蒙的扬弃。他从《狂人日记》中“难见真的人”的困境说起,依次概括并评析了鲁迅小说中异类的“歧路”与青年的“穷途”,孩子的“昏乱”与“幼者”的沉沦,少妇的“失语”与“妻性”的重压,这些都组合为“启蒙者”鲁迅的复杂形象。

讲座尾声,张冀教授简要梳理了1927年以后鲁迅告别五四、从新青年转向革命者的思想轨迹,这彰显了他对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反讽意义,有助于我们探索鲁迅真实的思想状态。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张冀教授对同学们的有关提问作出了详尽的解答,并建议同学们关注文学叙事中值得商榷的话题,通过文本的互相参照,了解文学与思想的复杂面向。

在张冀教授分享结束后,张弛副教授对其精彩分享表示了感谢,鼓励同学们学习和借鉴张冀教授“非典型思考”的治学思路与方法,抵达对文学和人生更本质的理解。

下一条:长沙市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舒斌做客文学院师德成长论坛

【关闭】
Baidu
sogou